作者:张永群
当下,我们很多人的互联网上的生活都是围绕社交媒体展开的。我们在各大社交APP中加好友、聊天、分享生活、浏览新闻和短视频、点赞评论和转发,一系列驾轻就熟的操作让我们在不自觉中跟随社交媒体的逻辑,养成了现代人的数字生活习惯——通过精心设计的九宫格包装自己的形象、用各类网梗表达情感与态度、在算法和社群中强化自己的认知……
这本《社交媒体:传播交流、分享及可见性》带我们跳出那些沉浸的、喧嚣的日常,以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审视社交媒体。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学院的终身教授格雷厄姆·梅克尔。在这本书中,他从社交媒体的定义、特殊性、媒体文本类型、社交媒体环境中的新闻、社交媒体的可见性等多个方面展开,带我们剖析社交媒体的肌理。
“分享”是社交媒体的关键词之一。我们发布新状态是对自己生活的分享,转发音乐是对喜好和品位的分享,转发文章是对态度和观点的分享,纵观各大社交媒体的界面,我们都可以发现明显的鼓励分享的按钮。作为用户,我们往往只会从内容层面去理解分享的行为,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分享与商业结合,给了我们另一重视角。他提到,“理解社交媒体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其视为‘分享产业’”。
也就是说,用户的分享给社交媒体公司提供了可以销售的“产品”。作者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对Facebook的宣言、杂志采访和年报等关键文本进行了细致解读。他发现,Facebook在公开声明中,将自己塑造成一种响应趋势、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使命的角色,但在给股东的声明中,它又把自己描绘成用其数据库业务模式推动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企业。作者表示,“这种诱使用户做出回应,以便更好地包装用户进行销售的机制,与作为公共服务信息提供者的机制是不兼容的。既然责任对传统新闻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社交媒体行业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这一点,无疑与我们当下呼吁的平台的社会责任相契合。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是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要课题。
共同生活在社交网络中,书中的很多例子我们都非常熟悉,比如201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那张有名的集体自拍照。照片里,诸多大牌明星一起挤进镜头,在那场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之前这张照片被转发了200多万次。很多人对当时的画面记忆犹新,尽管它看起来像是即兴又自然的一幕,但作者依然认为,“自拍永远是一种表演”。自拍诞生于社交媒体时代,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它成了我们展示自己形象的重要方式。自拍的场景、滤镜,自拍照中包含的设备、位置、日期等信息都是对我们身份的陈述。书中说,“曾经人们留存自己的形象需要找他人为自己画肖像,现在则变成了一个日常的DIY活动。我们能够实时通过图片记录我们的存在——无图无真相。”
的确,“无图无真相”曾是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一个定律,它反映了用户对于信息真实性的普遍判断标准。然而在这本书出版之后,AI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如今我们面对的还有信息的深度伪造,图片也不一定代表真实。也正因此,媒介素养应该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关于媒介素养,作者的建议值得思考,他提到,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媒介素养的基本功能。社交媒介素养不是如何使用各类软件,也不仅仅是培养保护隐私的意识,作者认为,社交媒介素养的组成结构应该是“获取、解释和评估被传播素材的素养”“再创改编、组织和写作的能力”和“进行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回望人类传播史,“当代社交媒体的轮廓是在21世纪前10年中期的一个短期内描绘出来的”。从博客、微博,到自媒体和短视频,社交媒介的每次形态巨变都在重构人类的交往方式。这也正是《社交媒体:传播交流、分享及可见性》值得细读的原因——当我们在滤镜与弹幕中沉浸多年,是时候用学术的透镜重新审视这些“数字空气”是如何渗透了我们的毛细血管。